
色彩绚丽的彩车是佛山秋色巡游的亮点之一。综 图 □谭丁录 “佛山秋色”历史悠久,相传明朝永乐年间,秋季丰收后的一个晚上,乡村的孩童为了庆祝丰收,用茭笋壳扎成龙形,并在龙的身上插上香火,以竹竿舞动火龙,击鼓奏乐,游舞街巷之中,深夜意犹未尽。这种活动得到街坊邻居的大力赞赏,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娱活动,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。 这种传统民俗活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,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“佛山秋色”成为佛山传统民间艺术活动的总称谓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佛山恢复秋色民俗,广受群众喜爱。从2010年起,佛山秋色巡游定为一年一次,在每年金秋季节举办,至今已经成功举办9届。现已发展成为以佛山为中心的“粤港澳大湾区。泛珠三角城市”的大型民俗文化旅游活动,得到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。 今年广东(佛山)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动为期5天,除了2日晚登场的巡游外,在佛山岭南天地举办的非遗活态展也精彩纷呈,囊括了非遗活态展、祖庙秋祭、乡饮酒礼、秋色巡游、秋色赛会、非遗专题交流会、秋色大舞台七大板块,在佛山祖庙及周边历史文化街区举行。 活动当天上午10点,祖庙内“咚咚咚锵”的鼓乐声,拉开了佛山祖庙“秋祭北帝”的帷幕。主祭人身着祭祀礼服,诵读着:“春秋谕祭,无尚尊荣。圣迹累著,社稷康宁。欣逢盛世,中华复兴。”的开场祭文。106位北帝仪仗队员手持金漆木雕高脚牌、铜铸八宝仪仗、灵应祠兵器仪仗,飒爽英姿。接着上祭品、敬香、宣读祭文、祭酒等传统仪式逐一举行,场面肃穆,极尽威仪,再现了一场隆重又古朴的秋祭大典。来自海内外的嘉宾代表,肃拜北帝,司仪赞礼,拱手三鞠躬,进入祖庙正殿,参拜北帝。 晚上6点“乡饮酒礼”在祖庙万福台前举行,海外乡亲、港澳嘉宾、泛珠三角地区嘉宾及非遗交流会嘉宾等欢聚一堂,大家把对家乡的祝福融入香醇的米酒中,举盏言欢,让人心醉。以宴会礼仪的形式传播儒家文化、教化百姓。 “秋色巡游”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,共有来自海内外的表演节目43个和6辆巡游彩车。除了广东省内传统武术、舞龙舞狮、粤剧、幡旗罗伞等经典节目外,还有陕西延安市安塞腰鼓、黑龙江双鸭山的赫哲族萨满舞、海南三亚黎族打柴舞、贵州侗族锦鸡舞、德国因戈尔施塔特市的传统舞蹈等节目。 距离佛山秋色巡游还有1个多小时,祖庙路上已站满观众。不少街坊全家上阵,冒着绵绵细雨,披着塑料雨衣,齐齐围观这场轰动全城的民俗文化盛会。晚8时许,祖庙牌坊前灯光灿烂,广东佛山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正式启动,秋色巡游当地市民和游客们巨大的欢呼声中热闹开幕。车色、马色、飘色、地色、水色、灯色、景色,传统秋色“七色”依次亮相,展示出近年来佛山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的文化底蕴。巡游路线从祖庙牌坊广场出发北行,沿途设五个定点表演区,最后回到祖庙主场,巡游路线全程3.5公里。 秋色巡游在禅城区举行完毕后,还在南海区、顺德区、山水区、高明区四个区域进行了表演,向各区群众分享了这场民俗文化盛宴。 欣赏着秋色巡游的精彩节目,品味着穿越古今的岭南魅力,心中飘洒着诗意浓情:“骏马腾飞龙凤舞,仙女花间飘逸。笙歌燕语,十万狂客舞,身心醉岭南。传统民俗一枝花,彰显非遗魅力。人间美景谁风流,还看佛山秋色。”
(编辑:孙儿君) |